土地流转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。近年来,益阳把促进和规范土地流转作为落实农村土地政策、提高农业竞争力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,采取政策引导、项目扶持、模式创新等形式,着力构建以土地信托流转为品牌、多种流转形式并存的土地流转发展体系,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。下阶段要毫不松懈地抓好土地流转工作,妥善解决当前农村中存在的土地承包关系不确定、流转机制不健全等问题,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。
  一、土地流转现状与举措
  2013年,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281.57万亩,比2009年增长30.4%,年均增长6.9%。其中耕地流转面积184.41万亩,增长58.7%,年均增长12.2%,耕地流转率达45.7%,比2009年提高16.2个百分点,居全省前列。
  1、农村劳力转移带动流转。2013年,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3.13亿元,三次产业结构由2009年的24.2:37.7:38.1调整为19:45.2:35.8。二、三产业加快发展增强了城镇吸纳功能,全市城镇化率由2009年的38.3%提高到43.3%,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了条件。从业人员中一产业占比由2009年的50.4%下降到47%;农民收入中非农收入占比由38.4%提高到71.5%。非农经济快速发展,一方面土地作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和生活保障的功能逐步弱化,降低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,为土地流转提供了条件;另一方面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大幅转移,土地流转空间明显增大,加快土地流转成为现实。2009年-2013年,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增加65.33万亩,年均增加16.33万亩。流转形式中,转包占比为36.6%,出租为25.7%,信托为11.9%,入股、转让等为25.8%。区县(市)中,赫山区从业人员中一产业占比为29%,年均下降1.9个百分点,农村劳动力转移最快;沅江市土地流转面积达60.8万亩,年均增量最多。
  2、培育经营主体推进流转。益阳紧紧围绕优质稻米、林纸板材、棉麻纺织、水产畜禽和油蔬果茶等优势产业,积极推行合作社+基地+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,农业企业、种养大户和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,且在土地流转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。2013年,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312家,比2009年增加90家;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279个,增加1011个;发展家庭农场2147家,这些农业经营主体流转面积占到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的70%以上,比2009年提高25个百分点,带动农户39.5万户,占农户总数的38.3%,比2009年提高20个百分点,成为土地流转的主力军。如森华林业、华林实业等公司基地流转面积超过10万亩,卢青年米业、天健米业、德群园林、建初园林、西施生态、根固农业、阿香柑桔合作社、三益合作社等自有基地均超过5000亩。
  3、开展确权颁证稳定流转。土地确权颁证等于是给农民承包土地办理了唯一识别的“身份证”,这为解决农村土地四至不清、面积不实等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依据。益阳市委、市政府把土地确权颁证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,出台了《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方案》,加强了组织领导,强化了政策宣传,明确了目标任务。目前全市乡镇(街道)已签订二轮承包合同的占到78.9%;已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占到72.6%。其中安化县家庭承包合同签订率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到户率均达100%;大通湖区分别为100%和96.4%;桃江县、沅江市均超过90%。稳定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,既为土地流转加速创造了条件,又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  4、创新信托机制促进流转。益阳在坚持科学发展、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中,立足实际,创新以政府平台、信托特色、市场运作的土地信托流转机制,制定了《益阳市农村土地信托流转工作要点》,区县(市)以特色产业为重点,整合涉农资金,加大农业招商力度,积极推进土地信托流转。2013年,全市信托流转面积达33.58万亩,比上年增加6.48万亩,其中耕地信托流转29.3万亩,增加6.24万亩,占到耕地流转面积的15.9%,比上年提高0.8个百分点。全市引进一次性流转500-1000亩的规模经营企业110家,一次性流转100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企业78家,共流转面积19.49万亩,成为加速土地流转的重要力量。益阳土地信托流转所形成的“草尾模式”,得到了省委、省政府的充分肯定,并在全国、全省产生了较好的影响,北京、辽宁等20多个省(市)以及省内多个市州先后组团来益考察学习。中央电视台、新华社、人民日报、湖南卫视、湖南经视、二十一世纪经济报等10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专题报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