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25年5月30日,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无理残杀中国人民,中国各地纷纷罢工、罢课,以示抗议。同年6月,内地的罢工热潮扩展到香港。香港大罢工期间,每天都有商店倒闭,百业凋零,所有娱乐活动,包括电影放映一律停止。这个现象令刚萌芽的香港电影事业夭折。次年10月罢工结束,但香港电影事业仍然未能复苏起来,因为有实力的电影工作者都去了广州或上海发展。虽然期间有些影片公司招考演员,但这都是有名无实,直至 1929年末,仍没有一部香港电影生产过。
1930年初,黎北海等创办了香港影片公司,制作出创业作《左慈戏曹》,然后香港才陆陆续续再有电影制片公司的成立,香港电影事业才见起色,得以复苏。
1930年,香港的电影业随着黎北海(黎民伟兄长)创建香港影片公司而开始复苏。不过,真正令香港电影业站稳住脚的是1930年10月25日,由黎民伟的上海民新与其他几间电影公司合并而成的“联华影业公司”。“联华”可以说是为香港电影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力,是战前中国最大的电影厂之一。
为了培养人才,联华在1931年4月开办演员养成所,教授的课程包括编剧、导演、表演、摄影等,堪称一间电影全科学校。它培训了一批杰出的粤语片导演,如李铁、黄岱等,对香港电影贡献良多。
“联华”香港分厂一向都是拍默片,虽然当时有声电影兴起,创办人却不敢冒险。于是,第一部粤语有声片就由上海天一电影厂的汤晓丹执导拍成,就是《白金龙》。
有声电影问世后,香港的电影公司纷纷拍摄有声片。1934年“联华”香港分厂解体,黎北海另创了香港第一家有声电影制片厂“中华”,并导演了一部局部有声片《良心》(1933)及第一部有声片《傻仔洞房》(1934)。
进入1935年,香港电影正式步进有声时代。
从1935年开始,香港的粤语片产量每年递增,从1935年的32部增至1937年的85部,增幅超过一倍。受到抗日热潮的影响,香港生产了多部爱国电影,其中包括大观影片公司出品的《生命线》。
1936年,社会教育片成了香港电影的主流。除了社教片之外,爱国片在同年增多了产量。当然,故事片在香港电影史上从来也并未受过忽略。1936年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由南海十三郎编导的《儿女债》。
1937年到1938年,由于“七七事变”的发生,香港抗日气氛高昂,因此电影工作者也纷纷开拍抗日爱国片,顿时间,爱国片成了主流,在1937年出产的85部故事片之中,就有25部为爱国片。
1939年秋,受到欧洲国家的战争所影响,1940年的港产片产量下降到不足90部。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,使香港电影业陷入低潮。大观电影厂及其他电影设施被炸,大量的香港电影拷贝和底片也被烧毁或遗失,以致 1945年前出品的近600部影片,只有百分之一残留至今。到1946年初,香港电影业处于完全停顿状态,在这期间,只有一部反英的故事片和几部由日本电影公司拍摄的纪录片问世。
战后初期,电影制片厂的数目较战前为少,大中华是其中一个较有规模的,因为它拥有李丽华、周璇等上海明星,以及名导演朱石麟和吴祖光。1946年至1949年,大中华生产了34部国语片和8部粤语片,可惜到了1949年,产量却愈来愈少,被迫关门。
总括来说,日本入侵对香港电影业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。香港电影经历了四年的停产,才在1946年上映了战后首部港产片《情陷》。而到了1940年末,上海电影界很多左派人士为了逃避国民党的政治压力,或中国内地通货膨胀的影响,纷纷定居香港。故此,香港的国语电影业便愈来愈蓬勃,到了70代初更达至高峰。
.jpg)